产业学院是建立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的新生力量,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2020年8月,教育部和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对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明确指导,并提出建设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对接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具有地方学院特色的产业学院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学院设立定位分类
就目前的产业学院来说有三种设立形式:
(一)无实体产业学院
这种产业学院主要建立在二级学院基础上,利用二级学院的教学条件和资源,与地方优势企业联合办学,借用二级学院的场地和师资,这类产业学院并不单独招生,也没有相应的毕业证书,这类学院通常选拔一批二级学院的学生或者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将产业领域作为培养方向。以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为代表,这属于产业学院建设的初期阶段,对产业学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实体性产业学院
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钦州学院海运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浙江树人大学黄酒学院等,此类学院通常是有独立的场地,独立的师资、理事会管理制度,不以学校的专业学院作为组织机构,而是以专业集群为中心建立的组织体系。
(三)由虚转实的产业学院
这类学院建设之初是以虚拟产业学院形式建立,经过大力发展和多个企业行业的积极参与便有了独立的场地、师资、专业集群,渐渐地发展为实体性的产业学院。就常熟理工学院建立的汽车工程学院来说,学院于2012年5月,由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政府及汽车行业企业三方共建成立,在机械工程学院下运行,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于2016年3月发展成为独立的实体性产业学院。
二、产业学院合作形式分类
(一)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型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学校主持、行业支持“四方联动”的治理机制是保证高校教育产业化长久发展的关系链。2017年,福建江夏学院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协同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仼公司、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理事单位共同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学校在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与产业前景的基础上,与产业链里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更有利于产业学院的发展,这种合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中坚力量。
(二)校企合作型
产业学院是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校企合作是教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最初形式,也是目前全国所有高校最贴近服务社会这一办学目标的形式。对于校企合作可举的例子很多,在这里罗列部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例如,2020 年 10 月 17 日,德州学院、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德州学院德州扒鸡产业学院”。这是继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成立的全国首家“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后又一特色“网红”培训学院。德州扒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员实操实训、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与研发、市场营销,建立发扬企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与制度的深度融合,最终打响了以德州扒鸡为代表的德州特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科技创新和多方共赢。
(三)政企合作型
政企合作是学校对接政府,为适应当地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品牌的要求,与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是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建立区域经济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2020 年 7 月 15 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崂山区人民政府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利用青科大的学科优势,产教深度融合基础上,重点培养针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数据应用分析、行业应用推广和实施等专业人才,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贡献力量。
(四)校会(行业)合作型
产业学院与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点在于产业学院是服务区域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整个产业群,而不是服务于某个企业的订单式培养。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学院也开始走出地方,面向全国,把培养整个行业体系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常熟理工学院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于2019 年联合成立“纺织服装产业学院”。这种校会合作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学校与企业“一对一”式的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全国性的行业行会的合作,形成面向整个产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行业领域的精华引入课程设置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拓宽就业面,使学生的就业不再面向某一个企业,而是与此领域内的企业人才需求达成“无缝对接”。
三、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分类
(一)校企整合型
校企整合型的产业学院是利用校内资源搭建平台,联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建设“教室—实训—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平台。例如,东莞理工学院成立的微软 IT 学院,在学校内建立面积为608 平方米的开放实验室,包括移动开发实训平台、微软云计算开发实训平台以及微软创新技术创业空间,微软负责投入部分硬件设备、装修资金及软件支持。
(二)引企入校型
引企入校型产业学院是通过引进一家或多家行业企业入校,设立校内实训中心或研究院。例如2017 年,沈阳工学院与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i5 智能制造学院”,并建立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汽车服务实训中心以及信息控制学院。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将工厂环境融入学校,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入企建设型
这类产业学院通过利用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和实验设备,将学院的实训平台建到合作企业内部,或者是建立跨企业的复合型学院平台。例如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与大金空调(上海)、开利空调(上海)、上海汉钟精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等30 余家电器行业领先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制冷空调产业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总之,无论何种组建方式,都将更好地把企业研发的最新技术及时融入学校教学内容中来,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学校的现实条件,双方以最合理的方式优势互补,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 人才梯队,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对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建议
(一)实体性学院是产业学院发展的主流趋势,并逐渐发展成独立学院模式
实体性产业学院基于交叉学科或优势重点学科,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而进行专业设置;还有跨学校、联合行业运行链相关专业而建立的产业学院。这种实体化的产业学院在专业集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有系统性、可规划性,也是非实体化实体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并终将发展成独立产业学院。
(二)利用优势学科展开合作,设置能力导向的专业群建设,引领产业未来发展
2020 年 12 月,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文称《实施方案》)提道: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大力培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和软件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学院专业群建设可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行的深度合作,面向特定的产业或者产业群,把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而进行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强调两点:第一是专业群建设并非几门学科的叠加,而是要根据产业在运营发展中的整个生命周期,合理预测和架构产业发展路径,建构有机融通、交叉支撑、共同指向的交叉融合专业集群;第二,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相关策略,主动对应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人才需求的服务面向与重点领域。要注重合作企业的代表性和专业发展前沿性,不考虑技术创新动能不足和产能落后企业;不单纯以企业规模大小做标准,要看企业所处的领域方向;产业学院建设要引领产业需求,专业设置不能被产业“牵着鼻子走”,多考虑行业长远、潜在需求。
(三)优化政策,多方合作,资源共享
教育部“卓越计划”以及现行的新工科建设,都将重点放在高校与多方协同创新的机制上。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路径。
首先,产业学院运营要成立科技产业管理处,专门负责产教融合与产业学院管理建设,通过理事会管理模